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 许文海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我省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资源 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尤为突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水利事业高度重视,省人大、省政协对水利工作关心支持。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全省已初步建成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生态保护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饮用水安全、粮食生产、防洪减灾、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坚持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水利改革创新并重,在全力抓好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健全完善了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和规章制度,完成了全省水功能区划;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和水资源配置取得重要进展;启动了全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部分超采严重地区的地下水位开始止降回升;全省节水灌溉普及率达到62%,年节约水量7亿立方米;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但仍存在着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偏低,部分区域水生态恶化,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和科技支撑薄弱等问题。
水资源科学管理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不合理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水资源管理和节约保护工作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以法规和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以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工程规划审批等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省情水情实际,实现水资源管理六个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在水资源管理中加快推进六个转变,即:在管理理念上,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在规划思路上,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在保护举措上,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在开发方式上,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在用水模式上,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在管理手段上,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
二、正确把握目标要求,坚持水资源管理六项原则。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必须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我省水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不懈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节水型社会格局基本形成,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资源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必须坚持六项基本原则,即: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水资源保护的核心理念;把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作为水资源保护的工作重心;把统筹兼顾作为水资源保护的根本方法;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作为深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措施;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水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
三、强化依法管理监督,切实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省政府于2007年已批准实施《甘肃省水功能区划》,我们将把水功能区管理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快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抓好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按照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大对重点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制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与技术标准,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从源头上保护水资源。
四、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论证,搞好水量分配和取用水总量控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巩固扩大试点成果,创新节水体制机制,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工程、技术等多种途径实现节水增效。积极培育和发展用水者协会,鼓励群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制定、水权转让等决策,使节水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河流生态管理等研究,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管理科技含量。
五、加强基础工作落实,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定期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变化规律,分析用水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合气候、环境、生态变化等对水资源的影响,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加快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监管能力。加强水资源公报等信息发布制度建设,及时向社会发布科学、准确和权威的水资源信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队伍的整体素质。
来源:甘肃日报3月22日二版